
在产业园区,年轻人除了工作,生活该如何安放?企业除了生产,又该如何留住员工的心?这一产城融合的普遍痛点,在德源街道正迎来创新解法。11月18日,郫都区德源街道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暨“安心相伴”产居融合服务体系发布会在德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。这场活动以“政府引导、社工支撑、企业参与、社区落地”四方协同机制为核心,为辖区6100余名产业人才送上覆盖从“职场”到“生活”的全周期关怀,探索出专业化社会服务赋能产城融合的新路径。
困境:青年人才难扎根 企业服务力不从心
德源街道是科创新城主阵地、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。当前,德安社区智慧科技园C区聚集着54家企业、超6100名产业人才,其中22至35岁非本地青年占比居高,成为产业升级的“中坚力量”。然而光鲜的背后,“两点一线”成为许多人的日常写照。
“周一到周五在公司和公寓之间‘两点一线’,周末想认识新朋友、找点活动,却发现除了商场无处可去。”在园区某科技企业工作的李先生的感受,道出了不少青年人才的心声。据了解,类似的“社交圈窄、归属感弱”问题,在园区青年中普遍存在。

与此同时,园区企业也倍感压力。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,他们深知人才稳定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,但有限的资源和专业能力使其难以系统地开展职工关怀,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是许多企业的真实写照。
“招得来人才,更要留得住人心。”德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街道始终将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放在核心位置,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实现“产业发展与人才服务同频共振”,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。
破局:四方协同织网闭环服务解痛点
针对这一困境,德源街道联合成都高新区益加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发起“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企业补位服务”项目,创新性构建“四方联动”服务网络,形成“需求精准对接——资源高效整合——服务专业落地”的完整闭环。
在这一体系中,四方各司其职:政府当好“统筹者”,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,串联政务、民生、公共设施等分散资源,为服务落地提供制度保障与基础支撑;社工机构扛起“专业旗”,依托个案辅导、小组支持、社区活动等社会工作方法,针对人才个性化需求提供分层服务;企业转变“参与者”,开放活动场地、技能培训师资等内部资源,与社工机构共同设计跨企业资源共享、职工家庭日等服务内容;社区打通“最后一米”,依托网格员、居民骨干力量,联动社区食堂、文体中心等公共资源,打破“工作圈”与“生活圈”的服务壁垒。

“这是推动产城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,更是优化营商环境、集聚优质人才的关键举措。”德源街道综合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主任叶杰华表示,该项目是街道践行“镇园一体”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,既为企业减负赋能,破解人才稳定难题;也为产业人才提供多元保障,让大家工作安心、生活舒心。
愿景:服务落地生根从“安心相伴”到“此间是吾乡”
随着项目启动,清晰的实施蓝图也随之展开。未来一年,项目将以“安心故事坊”为特色品牌,通过个案咨询、情绪支持小组、社区融合活动等形式,为产业人才提供“全周期”关怀。现场,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、成电智造产业园等3家企业被授予首批“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点”牌匾,标志着专业化服务率先在智慧科技园C区落地。

企业对这一转变感受深刻。“以前觉得社区只是‘提供场地的后勤’,现在发现它是主动帮我们解决问题的‘伙伴’。”成电智造产业园有关负责人周丽表示,“社区更是‘战略参谋部’,能提供信任、知识和渠道,这正是我们想要的‘深度融合’关系。”
同步发布的“安心相伴”产居融合服务体系,则从居住配套、生活服务、社区文化等多维度描绘了产居融合路径。现场领取到“人才支持服务包”的李女士感到十分暖心:“服务手册和权益指南非常实用,让我瞬间觉得‘来了就是德源人’不是一句空话。”据悉,该体系将通过优化人才公寓、增设便民服务日、组织“企业开放日”和设立“邻里奖学金”等具体举措,让产业人才真正融入德源生活。
社会工作领域专家现场评价,德源的探索,为破解“产城分离”提供了“服务先行”的新思路。据悉,下一步,德源街道将持续深化四方协同机制,从优化服务内容、创新服务形式、拓宽覆盖范围三方面发力,让服务更精准对接人才与企业需求。

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人才服务的“小切口”,撬动产城融合的“大格局”。德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会推动更多专业服务嵌入产业发展与人才生活的每个环节,让创新者在此既能成就事业,又能安放生活,绘就“产业兴旺、人才集聚、生活幸福”的产城融合新画卷。(供稿/供图:郫都融媒体)
编辑:张妍
![]() |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四川新闻网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